时间:2021-05-06 13:37:54
脂类是母乳中最主要的能量物质,提供的能量占母乳总能量50%以上。母乳中脂类也不仅仅是婴幼儿膳食能量的重要来源,同时也可以延缓婴幼儿胃肠的排空时间,提供必需脂肪酸,并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,对婴儿的体格生长、神经-心理发育和远期的健康效应十分重要。
组成:乳中的脂类主要包括甘油三酯、胆固醇、磷脂及其他脂类物质。母乳中的脂类是以脂肪球的形式存在,直径为4-5微米,乳脂肪球的核心是由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非极性脂类构成,外覆三层结构的乳脂球膜(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, MFGM),后者由极性的磷脂构成,膜上镶嵌胆固醇、酶、蛋白质和糖蛋白等,这些成分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。
影响因素:母乳总脂类含量,除了地区和人群差异外,还包括每次喂哺持续期间、哺乳不同阶段、昼夜节律变化、不同乳房、出生时胎龄、乳母膳食脂肪酸摄人量、感染、代谢状况、用药、母亲的月经周期或妊娠周期、胎次、季节、乳母年龄等有关。总体来说初乳中脂肪含量较低,过度乳中脂肪含量增加,成熟乳中脂肪含量刚开始继续增加,但后面含量变化较小。
磷脂种类和含量:母乳中的磷脂成分包括鞘磷脂、卵磷脂 (又称为磷脂酰胆碱)、磷脂酰丝氨酸、磷脂酰乙醇氨和磷脂酰肌醇,以及脑苷脂、神经节苷脂等。这些磷脂来自于母乳的乳脂球膜。所有磷脂的总含量大约占母乳总脂肪的0.2-1.0%,也有报道为100-400 mg/L。
胆固醇:母乳中胆固醇大多来自乳脂球膜,少量存在于乳脂球内核。母乳中固醇含量范围为90-150 mg/L,初乳中高于成热乳,成熟乳中胆固醇水平维持在106-117 mg/L范围。胆固醇是细胞膜不可缺少的构筑材料,与骨髓磷脂结合参与神经髓鞘化过程,也是合成胆汁、脂蛋白、维生素D和激素的底物,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极为重要作用。
脂肪酸:母乳中98-99%的脂肪是甘油三酯,分布于乳脂球的非极性内核。母乳中甘油三酯的特征则变化很大,主要是受到所含脂肪酸的影响。已有研究表明,乳中脂肪酸构成,受长期膳食中摄入脂肪酸构成和体内储备脂肪的脂肪酸构成的影响。按照脂肪酸双键饱和程度,可以分成饱和脂肪酸,单不饱和脂肪酸,多不饱和脂肪酸。如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中链脂肪酸,即是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类,能够快速供能,对新生儿的代谢具有重要意义;母乳中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,如DHA,对婴儿视网膜和大脑皮质功能发育有积极的影响。
结构脂肪酸:母乳中脂肪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结构脂肪酸优势。母乳中富含十六碳饱和脂肪酸:棕榈酸(palmitic acid,C16:0),是母乳中最主要的饱和脂肪酸。而70%的母乳棕榈酸是被酯化在甘油三酯第二位碳原子上(sn-2位),这对确保棕榈酸的有效吸收具有重要意义。在肠道消化吸收过程中,结合在甘油三醋的甘油骨架两侧位置( sn-1和n-3位)的脂肪酸,将首先被脂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。位于中间位置(sn-2位)的脂肪酸,可以不经水解, 连同甘油骨架一起,以甘油一酯的形式直接吸收。被胰脂酶水解而游离出来的脂肪酸,如果是非饱和脂肪酸,则具有较强的极性,水溶性好,很容易被吸收,而饱和的长链脂肪酸,如棕榈酸,极性小,水溶性差,很难被吸收,但却很容易与钙离子结合,发生皂化反应,形成皂钙,后者随粪便排出,不仅使粪便硬化、发生便秘,而且降低钙和脂肪吸收。如果这类饱和脂肪酸(主要是棕榈酸)被酯化在甘油三酯的sn-2位,消化结果是形成极性较大的二位棕榈酸一酯,被直接吸收,就可以避免生成皂钙,有利于钙和脂肪吸收。其中一种典型的甘油三酯结构是1,3-二油酸-2-棕榈酸甘油三酯(1,3-dioleoyl-2-palmitoyl triglyceride, OPO),即sn-1和sn-3位上为油酸(O),sn-2位为棕榈酸(P)。国内外学者对母乳甘油三酯的进一步研究,发现中西方母乳脂质的甘油三酯组成存在差异。中国母乳中最典型的甘油三酯实际为1-油酸-2-棕榈酸-3亚油酸甘油三酯(OPL),其含量常常高于OPO。这与西方国家母乳以OPO含量常高于OPL不同。
参考文献:
1. 杨月欣,葛可佑,中国营养科学全书,第2版,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9:1091-1105
2. 王兴国,人乳脂及人乳替代脂,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8.
3. 韦伟,张星河,金青哲,王兴国,人乳脂中甘油三酯分析方法及组成的研究进展,中国油脂,2017;42(12):35-39.